电影《南京照相馆》近期在全国热映,这部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影片,凭借着对历史的真实再现和深刻的情感表达,赢得了观众的广泛赞誉,也取得了良好的票房成绩。然而,这部电影的热播却引发了不少争议,尤其是上海电台主持人周小畅的言论,更是将这一场争论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,激起了网友的强烈反应。
到底发生了什么呢?事情的起因是,周小畅在微博上发文称:“一部好的战争片,最终应该是引导大家珍惜和平,祈求和平,而不是激起情绪、挑起仇恨,为下一场战争铺路。”她的这番话直指《南京照相馆》,认为电影煽动了情绪,激起了仇恨,违背了战争片应该传递的和平信息。
这番言论一经发布,立刻引发了广泛的争议。众多网友纷纷表示强烈不满,随之展开了关于历史、和平和电影表达方式的激烈讨论。
展开剩余83%《南京照相馆》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,讲述了15岁的照相馆学徒罗瑾冒着生命危险冲洗日军暴行的照片,并与爱国青年吴旋联手守护这份“京字第一号证据”,最终成为审判战犯谷寿夫的关键物证。影片以普通百姓的视角切入,通过一间照相馆的故事,呈现了南京城破时百姓在日军暴行中的挣扎与抗争。电影没有过度渲染血腥暴力,而是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对历史细节的真实还原,让观众深刻感受到那段历史的沉重。
例如,影片中展现了日军撬掉南京城砖,试图带回日本建纪念塔的情节,这一事件真实发生过。在日本宫崎县,至今矗立着一座名为“八纮一宇”的高塔,其建筑材料正是从南京城墙等名胜古迹中撬取的石料,而每一块砖都见证着日军的罪行。更令人愤慨的是,这座塔竟被改名为“和平之塔”,这种讽刺的做法正是日本试图掩盖历史罪行的又一表现。
从观众的反馈来看,许多人在观影后深受触动,许多家长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影院,希望通过这部影片让下一代铭记历史。社交平台如抖音上,家长们分享着带孩子观影的感受,评论区充满了“我们一定要记住这段历史”的留言。在这些观众看来,《南京照相馆》不仅是一部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,也让孩子们通过直观的方式了解先辈们的苦难,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。
然而,周小畅却认为这部电影过于激起观众的情绪,甚至将其与那些所谓的“抗日神剧”相提并论,这显然与多数观众的感受相悖。
其实,周小畅并非第一次发表引起争议的言论。在武汉大学的一个维权事件中,法院已经作出判决,但她在微博上声称“好女人维不了权”,这句话当时就引发了不少热议。如今,她在《南京照相馆》事件中的言论再次被网友翻出,进一步加剧了对她立场的质疑,很多人认为她的言论反映出一种“买办思维”,过度强调“客观反思”,却忽视了普通民众的爱国情感。
从更深层次来看,这场争论背后折射出当前社会对待历史问题的不同态度。一部分人认为,只有深刻铭记历史的伤痛,才能真正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。正如《南京照相馆》所要传达的,影片并非要煽动仇恨,而是让人们铭记历史真相,以史为鉴,防止悲剧的重演。另一部分人则担心过度强调历史会引发过激情绪,进而影响社会和平。
然而,这一观点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事实:历史是客观存在的,人们对历史的情感反应是自然且合理的。当一部电影真实地再现历史,观众产生愤怒、悲痛等情绪,并不是电影在“煽动”这些情绪,而是历史本身的力量所致。
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日本国内的情况。日本媒体面对国内问题时,常常将矛头指向中国,煽动舆论,试图转移国内矛盾。同时,日本长期否认南京大屠杀等侵略历史,通过修改教科书、控制媒体等手段,进行历史虚无主义教育,试图掩盖其战争罪行。在这种背景下,国内有一些人却批评爱国情绪,呼吁所谓的“冷静反思”,这一反差不禁让人深思。
对于《南京照相馆》这样的影片,其价值不仅在于娱乐性或商业层面,更在于它承载了历史记忆和民族情感。电影提醒我们,那段惨痛的历史不能被遗忘,而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和平,值得我们倍加珍惜。电影中的小人物,在面对日军暴行时,从最初的恐惧到最终的奋起抗争,正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。这种精神,是我们民族的脊梁,也是我们实现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。
在这场争论中,我们应该看到,电影作为文化艺术的载体,肩负着真实反映历史的责任。《南京照相馆》恰恰做到了这一点,它没有夸大其词,也没有刻意渲染仇恨,而是客观呈现了历史的一角。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产生的情感共鸣,是对历史的尊重,也是对民族精神的认同。
我们不应因为害怕所谓的“情绪过激”而否定电影的价值,或者轻视观众的情感体验。相反,我们应该理性客观看待历史,从中汲取力量,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。与此同时,也应警惕那些试图淡化历史、歪曲历史的言论和行为。历史是一面镜子,它不仅照亮过去,也指引未来。只有正视历史,我们才能更加坚定、自信地走向和平与发展的道路。
发布于:山东省